还记得小时候,最喜欢玩的游戏就是角色扮演——老师教学生,自己拿着一块黑板当老师,大院里的小孩当学生,手执一根小棍,指着黑板,领着“学生”读“人、口、手”。从小到大的作文,只要写我的理想,我的题目永远是当老师。师范学校毕业后,我的理想真的实现了。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站在讲台前,拿着教鞭教学生“人、口、手”,就好像是小时候的事,内心的激动无法言表。有人说:“能把兴趣和职业结合在一起,是多少人的梦想和追求。”我无疑是这样的幸运儿。
一个班级的孩子,来自于不同的家庭,也造成了孩子在智力上,能力上的差异,决不放弃任何一个人,是我给自己定下的一个目标。教第一个班的时候,我们班有一个孩子在智力上发育迟缓,可我从来没有放弃过她。每天利用下班之后的时间,为她补课,对于正常孩子很容易学会的一个问题,她却不明白,为此我想尽各种方法,帮助她理解消化。一遍不会,就两遍,两遍不会,就三遍,一遍遍地教她,直到她学会为止。为了让孩子不自卑,我还主动帮助她找朋友,发动全班同学帮助她。三年级结束的时候,由于家庭原因,他们全家要迁到外地,临走时,她的妈妈给我送来一面锦旗,满含热泪地对我说:“董老师,以后我们再也找不到像您这样认真负责的老师!感谢您这些年对孩子的关爱,不仅仅教会了她知识,更重要的是启迪了孩子的心灵,让孩子更加乐观,积极了!”这段话也一直激励着我后来的工作。
随着教龄的增加,慢慢的,我意识到:学生在学习或者能力上之所以产生差异,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差异,而是在家庭教育及心理上的差异。了解幼儿心理要比了解一个教学方法重要的多,因为“亲其师”,方才“信其道”。要想走进学生,就要了解他们。于是,那个阶段,我阅读了大量幼儿心理学的书籍,了解各年龄段孩子的特点,还阅读了亲子沟通,育子方面的书籍。关于沟通,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,我很尊重我的学生,我从来不把他们当孩子看,而是把他们当成和我一样的“大人”看待,所以学生们也比较愿意和我亲近,喜欢和我交流。还记得所教的第一个班级,有一个学生,他在毕业后写了一篇关于我的文章《茉莉飘香》。他在开头这样写到:“每当闻到那沁人心脾的茉莉花香,我就会想起你,把我们当朋友的你,每天带着轻轻一笑的你,身上永远散发着淡淡的茉莉花香的你——我小学的班主任董鑫老师。”其实,我的身上并没有这样的香味,是孩子美化了我。但我特别喜欢这篇文章,每当工作疲惫时,都会拿出来看看,身上仿佛就有了无穷的力量,为了温暖更多的孩子,我愿一直散发这“香气”。
我喜欢当老师就是因为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,他们的身上有着我们成人无法复制的单纯和善良。人们常说:“教学相长。”其实在他们的身上,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,明白了很多的道理。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,我也在不断地成长着,学习着。新东方俞敏洪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:“成功总是偏爱那些执着于梦想的人。”我的梦想无疑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,而且一直未曾改变,为此,我不断准备着,努力着,执着着!